由於氣候條件、地勢平坦以及鄰近眾多周圍國家的地利之便,荷蘭的畜牧業在國際上有著強大的競爭優勢與發展條件,雖然國土面積不大(面積僅比台灣大20%),卻是世界公認的畜牧大國,同時也是歐洲地區的肉品、奶類以及蛋類的主要出口國。
然而,荷蘭的畜牧業也並不是總在市場上佔盡優勢,在歐盟的經濟整合下,1950年代荷蘭的畜牧業面臨各種挑戰,尤其是來自南歐、東歐的農產品傾銷。來自南歐、東歐的農產品價格更加低廉,荷蘭無論是在生產效率和成本上都無法匹敵。
Rabobank(荷蘭合作銀行)的食品與農業部門總監 Ruud Huirne 就曾在觀察荷蘭國內畜牧業之後認為「如果荷蘭正在尋找最低的生產成本,那麼其他國家的條件更具競爭力(註一)」,言下之意,荷蘭在成本上削價競爭的結果很可能只會讓農民落入一個惡性循環。
相反地,Rabobank的食品與農業部門總監 Ruud Huirne 認為荷蘭下一步的畜牧業競爭優勢在於「提升農牧產品的品質與永續性」,既然在養殖成本控制上無法與其他歐盟國家的業者比拼,那就在多付出一些成本在養殖環境和動物福祉上,最終,讓穩定的品質以及永續的認證讓消費者更心甘情願選擇更高單價、但總是優質的荷蘭的農牧產品。因此,可以說擦亮「永續」這塊品牌創造農牧產品的附加價值是荷蘭畜牧業的下一步與未來出路。
因此,荷蘭政府在近年陸續採取行動提高動物福祉,以經濟動物為例,無論是在飼育方法、飼料、運輸以及動物的生活空間都有相當清楚的法律和官方標準規則,其中甚至包含在運輸這些經濟動物時,車輛規格與司機的專業能力、行車時間。同時,政府也積極農業相關部門以及農業教育、研究機構的投入,讓年輕人踏入這個產業,為永續農業帶來更多新點子。
隨著政府的政策推行,荷蘭國內關注動物福祉的風氣也日益盛行,荷蘭消費者對於永續意識的認同感高,並且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以購買來支持有動物友善標章的農牧產品。另一方面,農民、養殖業者受到消費市場鼓勵也能更加踴躍投入永續、動物友善的生產模式開發,透過國內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牽線與合作,許多的畜牧業相關的研究得以展開,近一步改善奶牛、蛋雞等等經濟動物們的飼養空間與方式。
荷蘭在數十年間快速調整畜牧業的發展政策,除了大幅地更新現代化的設備之外,環境友善、動物友善的作法讓荷蘭肉品有了新的品牌形象,也使得荷蘭成為歐盟國家在永續農業領域的領頭羊,不僅擺脫了削價競爭的惡夢,還為自己國內的農牧產品創造更高的價值與開拓市場。
註一:https://www.rabobank.com/en/about-rabobank/background-stories/food-agribusiness/20150626-quality-and-sustainability-the-twin-strengths-of-dutch-livestock-farming.html